时间:2022-09-20 23:55:32 | 浏览:1460
自贡网记者 张翠娜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成为自贡全市上下的共识共为。
近年来,自贡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让自贡这座老工业城市重新焕发了活力,释放了潜能。
破立并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国家级“绿色工厂”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各个生产环节都隐藏着不少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的“绿色奥秘”。近3年,公司累计投入2830万元改善安全环保基础条件,打造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生产制造体系,对能源使用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大为提升。与此同时,公司积极研发、推广绿色高效的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发展拓展新疆域。对企业而言,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增强了竞争力。
图:位于板仓工业园区内的自贡科技创新中心
树立“绿色标杆”,引领推动全市企业和产业园区向着绿色发展方向迈进,从2018年起,我市稳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单位建设工作。目前,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富顺晨光省级经开区已成功获批省级绿色工业园区;东锅公司等6户企业成功获批省级“绿色工厂”;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的工业园区。
淘汰落后生产力、解决“散乱污”问题、大力实施节能减排……这些都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积极谋划创新举措,助力企业绿色化发展。
沿滩区在全市率先向辖区重点企业派驻“环保管家”,开展“一对一”服务模式。 “环保管家”均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骨干,实行每周一个工作日驻企服务,坚持“监督员+服务员+宣传员”的角色定位,引导企业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自身发展。2020年,沿滩区推出“环保管家”APP服务平台,实现了对环保工作情况的全过程记录,帮助企业及时整改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环保管家”的服务能力。
自推行“环保管家”服务模式以来,沿滩区累计形成200余份企业“环保体检报告”,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1204个,消除环境风险隐患点位194个,促进了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意识、治污水平明显提升,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环境信访投诉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我市扎实推进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1户,压减标砖产能1.2亿匹/年、联碱产能10万吨/年,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2.6%、排名全省第3位。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我市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工业企业技改升级。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补链强线、扩大产能、提升工艺、智能制造、绿色改造等实施“百企改造”行动,动态梳理100个工业技改项目,加快推动项目投资建设。1至6月,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5.2亿元,同比增长35%,列全省第四位。
环保优先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川南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兴能源全球总部基地项目落地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成功签约;凯盛(自贡)新能源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如今,在盐都大地上,一个个新兴产业项目为自贡集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图:自贡航空产业园 摄影 何山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与燃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0.9%。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改造提升盐及盐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同时,培育服务业新动能,服务业占比较2017年提高4.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我市把落后的生产力移出去,把先进的生产力请进来,打破分散排放、整治困难的局面,推行清洁生产、创新管理的集中型园区生产方式,形成了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 “腾笼换鸟”是自贡产业转型“跑”出的关键一步。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土地收益返还、入驻园区扶持、国企改革意见等政策,引导大西洋公司、海川公司等200余户企业“退城入园”。在市区存在数十年之久、与居民生活区混杂、面积约9平方公里的鸿鹤坝、张家坝、鹅儿沟三大老工业片区彻底成为历史,辖内3.1万名群众搬进了新家,实现了搬活企业、搬强产业、搬美城市。
通过强化产业园区支撑,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我市初步形成了“1+N”区域错位发展的现代工业园区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工业园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9户,正加快建设灯饰照明、食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随着园区聚集效应不断显现,新的服务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将逐步形成,成为自贡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立足新时代,谋划新作为。自贡将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筑牢“再造产业自贡”生态底色。
编辑:王娉婷
6月20日,众为资本宣布募资超10亿人民币基金,出资方包含国家级母基金、顶级机构投资人、家族办公室以及分众传媒、金达威集团等众多产业出资人,本支基金将延续“科技产业”投资策略,沿着产业科技投资脉络,深耕数字经济、硬科技、消费及出海赛道,聚焦投资科技驱动的成长期优秀公司。
不过,当前科技领域也出现早期投资扎堆、过早推高估值、投资人踩进投资“坑”的情况,可见做好“投早投小投科技”并不容易。这样的例子令我们非常吃惊,因为以前产业资本很少投到这么早期,这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整个市场和资本都在往前走。
昨日上午,全市重点产业链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区市政府(管委)主要负责人、签约企业代表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烟台招商引资发展之路。香港科盈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佳枫也表达了对烟台营商环境的肯定。
对此,凯联资本8月17日发表观点表示,由外资厂商和内资厂商共同服务的汽车智能化产业链,有望形成类似于以往消费电子产业的供应商格局。凯联资本产业研究院院长由天宇称,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链的高成长性,主要是由低渗透率提升叠加造车新势力带来的“智能化竞赛”所共同驱动。
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将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在其中,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记者黎南茜杜佳徽游智超见习记者盘瑶实习生唐雨)8月18日,由中共南宁市委网信办主办,南宁市互联网舆情中心、广西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2022年“网友看南宁”系列——“聚集南宁重点产业发展”主题活动举行。
过去五年,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一直奔跑在创新路上,用“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过去五年,南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
农生文还详细了解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强调要积极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市民高质量出行需求。农生文强调,要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科学调度、优化工期,推动规划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
新华社上海8月20日电(记者杨有宗)记者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成立满3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在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推动临港新片区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
在制造业方面,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宏韬说,“面向未来,临港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上海将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改革发展的创新试验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板区三个方面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