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7:43:05 | 浏览:497
山绿水清、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村庄干净……走进贡井区建设镇,新气象扑面而来。
今年以来,贡井区以党建为引领,在建设镇先行先试,探索出一套“院落自治”乡村基层治理模式,通过“院落长”“院落党员服务团”“院议说”等疏通乡村治理和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村庄面貌一新,切实把“两项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院落自治” 乡村治理“活”起来
据了解,随着乡村合并,建设镇由原来21个村合并为13个村,196个组合并为131个组。村组管辖范围扩大,管辖人口增多,增加了乡村治理难度。
乡村要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村级要负责多项工作在基层落实,常常忙不过来。通过推行‘院落自治’,提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镇党委书记曾浪说,基于此,产生了推选“院落长”、推行“院落自治”的想法。
今年年初,建设镇在麻柳村、大田村开展试点,探索以地域分布和乡情宗源为纽带,将村民小组和散居院落,按照“自然村院落”“同心圆院落”“聚居点院落”三种形式进行划分,同时,由村民自行选出熟悉院落住户情况、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基础较好的老党员、退役军人等人员当“院落长”。以院落为单位,引导村民就环境卫生、矛盾调节等工作进行自我管理、互相监督、互帮互助。
在麻柳村,全村11个村民小组、158个散居小院被划分为32个单元,形成“自然村院落”23个,“同心圆院落”8个,“聚居点院落”1个,并推选出“院落长”32名。院落长”发挥着政策理论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惠民便民服务员作用,还根据各院落的实际,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项目。同时,不定期召开“院议说”,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聚焦村民关心关注的问题,让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引导村民自治。
今年以来,麻柳村举办“院议说”120余场次,收集问题223个,协商解决环境卫生、邻里矛盾、疫情防控等问题150余件,并将问题解决情况及时在“连心墙”上公布,真正让党的政策、村域治理、民生服务等下沉到院落。
党员下沉 架起党群“连心桥”
近日,大田村钟房驿站院落的“院落长”缪体华组织村民召开“院落会”,了解村民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到场的还有“院落党员服务团”,给村民们普及疫苗接种知识。
“我有糖尿病,接种怕有不良反应,不敢打。”村民李淑芬说。
“疫苗是经过反复试验,由国家卫生机构检测批准生产的,安全性有保障,不要担心!” “院落党员服务团”成员胡明英说。
“我也有糖尿病,打了疫苗没一点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
听了大家的话,李淑芬放下顾虑,随后去镇卫生院接种了疫苗。
“党员干部下沉,让以前很难办的事情也好办了。” 曾浪说,在推行“院落自治”的同时,建设镇还构建起了“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院落党员服务团”四级党建组织服务体系。每个党小组对口联系3至4个院落,并在每个院落成立“院落党员服务团”, 指导、支持、协助院落长开展工作,建立“党小组+院落”对口联系帮扶机制。今年以来,全镇通过“党员服务团”为困难家庭解决低保、困难救助等问题近2000个。
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院落党员服务团”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资料复印、申请填写、资料提交等10项代办服务,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重点群体和劳动力缺乏、经济困难等特殊家庭,开展照看老幼、互帮农活等志愿服务,将小院落变成大家庭。
聚焦产业发展,建设镇还梳理利用全镇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资源优势,建立“院落导师”帮带机制,以购买农产品、聘请务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鼓励群众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的方式实现抱团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水果采摘、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等产业。
党建领航 乡村处处皆新景
初秋时节,走进麻柳村柳岸家园,水泥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规范有序,设施完备的休闲广场,无不透出美丽乡村的魅力。这是建设镇以党建为引领,实施“院落自治”乡村基层治理模式带来的可喜变化。
在“院落自治”具体实施中,建设镇大力实施院落美化工程,在院落中注入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家风文化,形成“一院一景”的乡村新景象。以麻柳村柳岸家园为例,重点抓实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建成投用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打造人文景观,建成干净整洁、村美人和的“绿色院落”。
不仅有“绿色院落”,党建火苗还点亮了一个个“红色院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建设镇聘请50年以上党龄老党员组建“银龄宣讲团”,义务在各个院落巡回宣讲红色故事,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主旋律。
农村环境的优化也为乡村带来了“金色动能”。建设镇还依托全镇乡村旅游发源地、川南血橙之乡、龙都早香柚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等品牌,引进业主建立专合社、农业发展公司等,引导各院落的农户积极加入,实现与资源、资金、劳动力的抱团发展,把农户紧密嵌入产业链,带动妇女、留守老人等发展灵活居家就业,实现村民增收致富。(周嘉 程洁)
编辑:彭彦彰
三、开家特色小吃店对于农村市场来说,不需要什么高大上,需要的是实惠,因此,可以选择在农村集镇上人流量大的地方,开一家小吃店,比如像贵州的牛肉粉、羊肉粉、豆花面、肠旺面、豆浆油条、包子馒头、蒸饺、水饺、馄饨等小卖店,对于消费者来说,花费不大还还实惠。
导读:生产队时候的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玩具,新奇实用,你还记得几样满满的回忆啊!我们还有玻璃球,吃两毛钱的冰柜,花的人民币是少数民族的。怀念童年时代。那时候穷,但发自内心的开心,人与人之间是那种淳朴的民风
很多童年的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曾经儿时的玩具有没有勾起你曾经快。看到这些照片,感觉这些人就在昨天每周要是能够吃上一顿白面那是非常高兴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但是我们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比拟的。
那时候,记得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半个村的大人,小孩都来我院里看电视,要是没凳子了,直接坐地上,顽皮的孩子,就坐墙头上,或者,爬树上。确实值得回忆啊。70-80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30种玩具,满满。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啦。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没有玩具没有变形金刚,更没有IPAD。我们玩的都是自制的玩具,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所。仿佛还在昨天,一转眼就已经人到中年了。
上个世纪六七八十时代,生活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孩子们都过得充实快乐。绝大部分孩子家买不起玩具,只要见其他孩子玩的,都会自己想办法做。那个年代的人,玩具全部都是自己做,自己创造,弹弓、打蛋、打耳、“斗鸡”、泥钱、等等多了。
70-80年代,农村条件有限,那时的农村孩子没有网络,甚至连电都没有,不过那时的农村孩子们的童年也过得很快乐,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运用农村特有的地道材料制作出了很多的玩具,这些玩具虽然没有现在的玩具那么的高科技,那么的好看,精致。但是这
央广网抚州7月24日消息(记者胡斐)盛夏时节,无人机拍摄下的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许家村一带,广阔的稻田与青山、河流、村道、民居等相映生辉,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大美乡村画卷。航拍江西大美乡村:青山绿水入画来(央广网发 邓兴东 摄)航拍江西大。
当日,阳光灿烂,安徽省级美好乡村灵山村在梯田、翠竹、彩虹公路的衬映下如诗如画。据了解,目前,徽州区先后建成7批次24个省级中心村、17个市级中心村,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6个,投入省。航拍的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风光(10月31日摄)。
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南宁也有这么美的小村庄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广西民宗委发布《关于拟命名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名单的公示》南宁这些小村庄上榜了。上林县下水源庄下水源常常被人们称为“山里的小布达拉宫”。从山的对面看。